1990年,披云樓重建開放的剪彩儀式上,演員們在表演“雄雞舞”。 受訪者供圖
重建前的民國時期披云樓圖書館。 受訪者供圖
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蜿蜒古宋城,雄偉披云樓,這兩者組合早已成為肇慶標志性文化旅游景觀。立于古城墻之巔的披云樓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以古端城八景之一的“披云鶴唳”勝景而著稱于世。
近千年來,披云樓歷經8次修葺或重建,保留下來的是民國二十年(1931年)重建的披云樓圖書館,但其觀賞價值較低,與古城墻格格不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市決定拆披云樓圖書館,恢復宋式三層高的披云樓。重建后的披云樓是新中國以來我市首座純仿古建筑,在它的第九次“手術”中,有著怎樣的故事?近日,記者就此進行探訪。
改革東風推動披云樓重建
年近八旬的老肇慶黃汝楨,曾在城區西門斜坡頂附近住了60多年。孩童時期,黃汝楨經常和小伙伴到披云樓附近玩耍,對他來說,那里承載了快樂的兒童時光。
當時樓高兩層的披云樓已被作為市一醫院宿舍。“我記得旁邊種有一棵大榕樹和數棵木棉花,我們就在那里玩鬧。”在黃汝楨的回憶里,因是醫院宿舍,披云樓是不能入內的。有時他會想,如果能將披云樓和古城墻修葺好,讓更多人游玩,這該多好。
這個想法,在數十年后成為現實。1985年,改革開放的東風正席卷全國,旅游城市的開發漸成燎原之勢。面對如此局面,肇慶決定將城區內文物古跡的修繕工作與旅游結合起來,作出披云樓、宋城墻、閱江樓、梅庵、包公祠等文物的修建規劃。肇慶市博物館原館長、副研究員馮詠浩被賦予重任,草擬規劃方案上報。
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市領導決定先修披云樓、古城墻,以其為突破口,帶動今后城區全面的文物修繕工作,并成立領導小組,下設市修繕辦,馮詠浩為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隨后,領導小組決定拆除與古城墻不匹配、已是危樓的民國披云樓,恢復宋式三層高的披云樓。至此,具有歷史意義和對肇慶城區文物修建有巨大影響的披云樓重建工程拉開了序幕。
從零開始設計重建圖紙
“重建披云樓,剛開始時是一項 ‘三無’工程,無資金、無圖紙、無技術。”重建工作困難重重,負責具體執行的馮詠浩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設計圖紙問題。“我組織人員對披云樓進行了實測、繪圖、照相和文字資料的收集整理,拜會著名古建筑教授龍慶忠、副教授史慶堂,到陜西西安、山西萬榮考察,并邀請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副教授鄧其生幫忙,最終定下了用南方桿欄式樓閣,結合廣西真武閣南方特色的穿斗式斗拱、梁架為披云樓設計依據的建筑主調。”
主調定下后,馮詠浩花了兩天時間査閱資料、構思,以宋代《營造法式》為主要依據,用三天三夜設計繪圖,終于在1986年1月繪制出披云樓設計方案圖。
此方案圖獲得了鄧其生等建筑界專家的認可和市領導小組的通過。緊接著,在鄧其生、星湖建筑工程公司的努力下,披云樓結構模型(燙樣)被制作出來,這是我市首次按照古代承造建筑的方法,用建筑燙樣指導施工。
1986年6月,經肇慶地委、行署研究,同意用70萬元修建披云樓,并由星湖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當年8 月,拆除民國時期的披云樓圖書館,新的仿宋式披云樓進入施工階段。
讓混凝土“變身”木結構
披云樓總面積749平方米,重建過程中遇到不少難題。它所處的古城墻工地東起人民路閘門,西至西門斜坡頂,全長有700米殘破、水電不通的古城墻。施工隊全靠披云樓下的市一醫院、市十九小和人民中路居民的大力支持,借接水電才得以施工,否則光水電設施方面就要花大筆資金。
又如因資金和木材缺乏,披云樓仿效當年的黃鶴樓、滕王閣等采用鋼筋混凝土為施工材料,如何使鋼筋混凝土結構達到仿宋代建筑木結構效果?這就必須在裝飾材料和細部施工手法上下功夫。
馮詠浩介紹,為讓混凝土的斗拱、梁架、桁桷等達到仿木效果,很多小構件如櫞角板、飛檐櫞等都取用仿木效果預制件配合,批蕩時做到光潔平滑、角度好,盡量不留灰刀痕跡,與桁梁接口處造出穿接榫的效果,要故意伸出假榫頭。老工匠劉玉培和批蕩工等人加工精良,加上花格子屏門、楞子窗用木材制造,渾然一體,整座建筑的著色認真調試成木材擦大油后那樣的古樸大方效果。 “人們不仔細觀察的話,難以察覺這是一座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
披云樓在重建過程中還進行了配套工程建設,修復了城墻雉堞、興建東西入口、管理室、廁所等配套。馮詠浩提出在披云樓里設置包公出巡、朱由榔皇帝在肇慶兩組蠟制群像,豐富文化內涵吸引游客,這些都得到了領導小組的同意和認可。
披云樓開放點整個系列工程,包括拆建、系列配套工程、修復倒塌的20米古城墻、室內裝飾陳列等在內的“一條龍”施工費用為113萬元。1989年3月4日,我市舉行披云樓重建工程驗收會議,到會者按程序和評審標準逐項評審,最后一致評定該工程為優良工程。
萬人登城搶看“新披云”
1990年1月17日,披云樓正式開放。那天,古城墻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人們奔走相告,紛紛涌到古城墻參觀這新建的披云樓。封開、云浮等地還派來民間表演隊,在城區和披云樓巡游,表演五馬巡城、雄雞舞,肇慶醒獅隊也巡游助興。在不久后的1990年春節假期里,披云樓人潮涌動。據不完全統計,每天參觀人數達上萬人次,登樓的人群都要排隊分批上落。
黃汝楨也第一時間來到重建后的披云樓參觀,這座仿宋建筑早已不是他記憶中的模樣。“重建后的披云樓很美,突出了肇慶特色。外地游客如今可以進入披云樓游玩,感受肇慶人文歷史,我覺得非常好。”
披云樓重建為我市成功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打下了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該項目激 起了全市上下對文物保護修復的關注,在它之后,全市大興修復文物古跡之風,重建麗樵樓、包公祠、搶修元魁塔等工作相繼開展,肇慶文化旅游業由此走上了新征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